社交電商是18年整個創(chuàng)業(yè)環(huán)境中少有的一抹亮點,經濟的下行讓諸多平臺開始嘗試以此為突破口。
但風口之中,魚龍混雜,爭議也因此從未間斷。
貝貝網作為母嬰垂直移動電商,也將社交電商作為一個重要突破口,因此從17年下半年就成立了貝店,開始發(fā)力社交電商平臺。
疑云一:貝店模式深陷旋渦
但對于貝店模式的質疑也隨之而來,從網上可以索引到,瘋狂推廣的貝店成立一年來,被多次爆料投訴其模式涉嫌傳銷騙錢。百度相關詞條高達3,330,000條。
而對于貝店騙錢的相關詞條,也高達347,000條。
針對“類似傳銷”的質疑,貝店運營主體貝貝集團公關負責人對中國網科技表示,市場有質疑聲音,是因為大眾對社交電商本身結構還不是很了解。但這種解釋顯然難以讓人信服。
那么,打著社交電商之名的貝店,究竟有沒有涉嫌傳銷或者變相傳銷呢?
有網友講到,身邊有不少朋友在經營“貝店”,經常見他們朋友圈,并且還給她發(fā)商品推薦消息(如下),有的還多次邀請加入。
根據公開資料查詢,要想成為貝店的店主,入門需要繳納398元的開店費用,這個398開店就像購買了一個大禮包,實質是捆綁消費,以利益誘導消費者在平臺消費。
而貝店的宣傳資料顯示,銷售貝店商品的傭金在10%-40%。但賺商品傭金卻不是貝店最賺錢的渠道,諸多貝店店主在朋友圈、百度貼吧、知乎等平臺廣發(fā)貝店邀請碼背后,“按人頭收費”才是貝店最賺錢的生意。貝店的宣傳海報上大多是一些以利益誘導人們加入的說辭,比如“投資398能月入過萬”“兼職月入5000+”等等。
而這種模式到底是不是涉嫌傳銷,想必了解傳銷的人已經明白,貝店具備了“入門費”、“拉人頭”這兩個明顯特征,貝店模式因此備受指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疑云二:貝店產品質量需要有效的監(jiān)督機制
這是貝店的宣傳海報,既能省錢買到全球的好物,又能通過分享賺錢。事實果真如此嗎?這樣低廉的商品究竟靠不靠譜呢?
有的小伙伴可能說:畢竟是明星劉濤代言的,應該還不錯吧?很明顯,這個想法實在過于天真,畢竟,明星代言的產品出問題的報道可能層出不窮。
對于產品質量的問題,貝店在宣傳中一直聲稱產品都是正品又有品質保障,并且標榜很多著名投資機構都投資了。但這個其實跟消費者關系不大,現(xiàn)在任何一個網商平臺,幾乎都能夠自稱品牌直供,而且產品價格上也沒多少差別。所以這也不是其成保證質量的充分理由。
而關于貝店產品假貨問題、質量差問題,在知乎平臺上已經形成了一片討伐之勢。貝店想要扭轉口碑問題,任重道遠。
疑云三:依靠“人頭費”賺錢能維持多久?
當前很多平臺打著社交電商的名義,但實際上卻在做著破壞社交電商行業(yè)的事情,說白了就是為了增強營銷的滲透力,以互聯(lián)網社交為工具,挖掘消費者的人際關系資源,從而賺取人頭費。
但這不是長久之計。此前環(huán)球捕手等多個平臺,因運營模式中存在“拉人頭”、“多級分銷”等問題遭到了相關部門處罰。這無疑為貝店敲響了警鐘。
據公開資料顯示,貝貝網在2016年6月宣布了1億美元的D輪融資后,再沒公布過新進展,垂直母嬰電商這條路被巨頭封死之后,轉做社交電商其實邏輯上沒有大問題,但依靠“拉人頭”導向做擴張,這種把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生死穴交于天命的做法并不是一條長遠之路。
而從貝貝集團兩年多再未獲得新融資而言可見,投資人也不愿為這種“不確定哪天就會被按下終結按鈕”的公司買單。
貝店在一片質疑聲中艱難前行,如不及時糾正這些問題,危機必然爆發(fā)。
來源:百度百科 歪道道,獨立撰稿人,互聯(lián)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。
搜索更多: 貝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