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譽為“在線外賣鼻祖”的GrubHub,最終走到了賣身這一步。
外媒報道,歐洲最大外賣公司Just Eat?Takeaway擬收購昔日美國外賣標桿GrubHub的100%股權,收購方式為股權置換、價值高達73億美元。
合并之后Grubhub首席執(zhí)行官將加入Just Eat?Takeaway的管理委員會,繼續(xù)管理北美業(yè)務。
這意味著優(yōu)步正式出局,此前的5月中旬左右優(yōu)步還與GrubHub洽談收購,卻不想短短一個月左右就被橫刀奪愛。
GrubHub淪落至巨頭爭奪的肥肉,令人唏噓不已。
究其原因為其面對跨界而來的巨頭與新興的獨角獸節(jié)節(jié)敗退,導致盈利能力持續(xù)下滑,市場份額不斷萎縮,資本市場對其逐步失去耐心看空氣氛濃郁。
有了外援之后,GrubHub渴望走出低谷。
優(yōu)步慘遭橫刀奪愛
想吃下GrubHub的,優(yōu)步最為迫切。
在陷入持續(xù)虧損的困境之下,優(yōu)步也在思考未來的盈利模式,外賣成為其選擇的突破口,這一策略在全球疫情期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出行業(yè)務受阻不得不裁員13%,而外賣業(yè)務則高速增長,公開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優(yōu)步外賣第一季度訂單量同比增長53%,有部分司機被調度到外賣業(yè)務中。
切入外賣領域而唱到甜頭的優(yōu)步,如外界預期那般對GrubHub發(fā)出了收購談判:
一個體量540億美元,一個體量不到60億美元,上演大魚吃小魚的一幕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,如此一來優(yōu)步就可以在外賣賽道上實現(xiàn)彎道超車,從而登上美國最大外賣平臺的寶座。
就在談判關鍵之際,半路殺出個Just Eat?Takeaway。
Just Eat?Takeaway是2019年7月英國的Just Eat(持股52.2%)與荷蘭的Takeaway(持股47.8%)合并而成的新公司。
前者專注英國與西歐市場,后者專注德國與東歐市場,合并之后一躍成為歐洲最大的外賣公司。
Just Eat?Takeaway何以橫刀奪愛?
一種聲音認為是優(yōu)步主動退讓,因為擔心過不了反壟斷審查而放棄了這筆交易。
此前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的主席戴維·西西林在一份聲明中表示:
“Uber長期以來一直拒絕向司機支付基本生活工資,而Grubhub則存在通過欺騙策略及勒索費用剝削當?shù)夭宛^的‘黑歷史’。”
Grubhub股價在走下坡路
不過,另外一種聲音認為優(yōu)步或許是被迫出局,理由是在消息公布的美國時間周三上午,優(yōu)步仍在與Grubhub進行談判。
“未到最后一刻仍不放棄,說明優(yōu)步志在必得,不排除反壟斷因素干擾的可能,但價格談不攏的可能性也存在,畢竟Just Eat?Takeaway給出的溢價接近50%。”一名私募人士稱。
商家配送模式成潰敗的根源
Grubhub賣身已成定局,可為何走到這一步卻值得深思。
“人生就像滾雪球,最重要之事是發(fā)現(xiàn)濕雪與長坡。”
這句巴菲特的經典名言,也同樣適用于公司:濕雪寓意著盈利模式,而長坡寓意著行業(yè)的成長空間。
對Grubhub而言,一度以為找到了濕雪與長坡。
2004年,Grubhub敏銳地抓住了外賣市場只能電話預定的痛點,有針對性地推出在線預訂,一舉顛覆了外賣市場。
之后,憑借先發(fā)優(yōu)勢不斷開疆拓土,一躍成為美國最大的在線外賣平臺。
更為關鍵的是盈利水平高企,譬如巔峰時期的2017年GrubHub的毛利率高達52.26%,而同期國內外賣平臺的毛利率都沒有超過10%。
究其原因是打法不同,GrubHub的中前期打法是搭建平臺吸引商家入駐,并撮合用戶與商家完成交易,但配送是商家自行完成。
換而言之無統(tǒng)一配送。
這意味著平臺缺乏粘性與護城河,商家配送無標準化流程,用戶無法實時了解配送狀態(tài)。
當然這個打法的好處也顯而易見,那就是沒有騎手這個大額支出,甩掉這個不經濟的包袱,盈利自然不在話下。
因此,當統(tǒng)一配送打法興起之后,GrubHub遭遇了嚴重挑戰(zhàn),為了應對危機后期也不得不進行了妥協(xié),在高線城市采用統(tǒng)一調配打法,而在低線城市仍然采用無統(tǒng)一配送打法,這么一來成本激增導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。
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
關注公號:redshcom 關注更多: 外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