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號是中秋節(jié),家庭團圓的日子,每個家庭多多少少總要買上幾盒月餅,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、看電視和吃月餅。
可是今天小編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問題,中秋節(jié)已經(jīng)過了,家里還有好幾盒月餅。月餅這個東西,在中秋應景偶爾吃一點感覺挺好,但如果天天吃,就不是一個好選擇了。
想想也是,月餅是一個受眾如此廣、必要性如此強、消費時限如此短的商品,每年中秋的時候,送、收月餅就成了一個大問題。
于是有一些人就想出了一些辦法,采用一些“金融化”的方式,增加月餅的流通性,比如這個關于“月餅券”的段子,很可能你就聽過:
月餅廠印了一批面值100元的月餅券,經(jīng)銷商以65元的價格買過來,轉(zhuǎn)手以80元賣給買家A,A將月餅票送給B,B以40元賣給黃牛,廠商最后以50元從黃牛手里回收。一連串交易下來,環(huán)節(jié)上的每一個人,似乎都受益了。
廠家:65元賣出,50元買進,賺15元;
B:40元賣出,0元買進,賺40元;
黃牛:50賣出,40元買進,賺10元;
經(jīng)銷商:80元賣出,65元買進,賺15元。
林林總總加起來,就是A出了80元買了一張月餅券,鏈條上的其他人分別從月餅券上獲得相應的收益。A本身,花了80元錢,實際上的效果,則是當做100塊的禮物送出去了,其實也是“賺”了20元。
好像所有人都從中得到了好處,皆大歡喜。不過,世界上顯然沒有這么好的事。我們再來細想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其中的問題。
比如說B,在理論上是收到了一份價值100元的禮物。實際上呢,要么月餅太多了吃不完,要么不喜歡這個牌子的月餅,要么嫌換月餅太麻煩,總而言之就是不想兌換成月餅吃,最后到手里的實際效用只是40元。
而A呢,花了80塊錢,最后落到實處的,只有40元。
這中間的價差,就是情感消費。在人的心理中,送禮物比直接送等價的錢,總要來的更好。當這些東西無法完全以數(shù)字化價格衡量的時候,就需要由情感載體的替代品完成。
今時今日,極少有人會真正在乎這一百或幾百塊錢的價格。
甚至于,月餅是否真正出現(xiàn)其實并不重要,只要有月餅的預期存在,情感的部分也就得到了滿足,而其余的部分只要有月餅券的流通就完成了。情感的需求,遠遠高于月餅的消費量,廠商也得以印刷出超出實際消費量的月餅券,因為其中一大部分拿到月餅券的人不會吃月餅,也吃不完。 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 “月餅大數(shù)據(jù)”相繼發(fā)布 五仁月餅穩(wěn)居銷量之冠 消費升級倒逼月餅企業(yè)轉(zhuǎn)型 月餅價格和包裝瘦身 香港月餅在內(nèi)地大熱:深圳水貨客成月餅搬運工 一盒中秋月餅背后:藏著馬云的口味和劉強東的審美 月餅江湖:網(wǎng)紅拼顏值新式玩花樣老字號走內(nèi)功 搜索更多: 月餅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