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許在賀光啟看來,投資者都是“大豬蹄子”。
新歡上市,舊愛失寵。自去年年中海底撈(06862.HK)傳出上市的消息后,呷哺呷哺(00520.HK)的市值已經(jīng)縮水了4成。
如今,海底撈的市值1590億港元,86倍PE,呷哺只有110億港元,22倍PE,1個海底撈=14個呷哺。就連海底撈的供應商頤海國際(01579.HK),也要70倍PE。真的是很難買得下手啊。
從經(jīng)營數(shù)據(jù)、體量更方面來看,呷哺都遠不及海底撈,但整個餐飲業(yè)能做到海底撈這樣的公司又能有幾家?看看盈利能力,呷哺也不差。如果你看好火鍋這個千億賽道,那么,呷哺也應該看一看。
依托“小火鍋”的特殊商業(yè)模式及先發(fā)優(yōu)勢,呷哺在火鍋界占了一席之地,產(chǎn)品、口碑、成本管控等方面做的不錯,否則股價也不能在4年間漲了3倍。但要繼續(xù)做大做強,靠這些還不夠。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呷哺的焦慮面。
2018年呷哺實現(xiàn)營收47.34億,同比增長29%,凈利潤4.62億,同比增長10%,雖然營收和利潤都在增長;但它的賺錢能力在變?nèi),翻座率?.3倍降為2.8倍,同店銷售增速也由8.5%降為2.1%,兩者增速下降明顯。
這背后,是其北方市場逐漸飽和,上海遲遲無法打開局面、天津和東北增長有限、川渝兩廣等南方地區(qū)本地火鍋強勢。擴張陷入瓶頸,是呷哺最大的焦慮。
被寄予厚望的湊湊,也只能說還湊合。畢竟正面碰上海底撈,湊湊要挑起大梁也不是易事。
總結起來就是,飽和的華北,南下的辛酸,繞不開的海底撈。
翻座率、同店增速下滑明顯,“大本營”市場飽和了
雖然源自臺灣,但呷哺卻是在皇城根下長大的。
1998年,敗光老父親5億家底的臺灣人賀光啟,從珠寶行業(yè)換道餐飲,將一人一鍋的臺式小火鍋引入北京,在西單明珠開起了第一家呷哺。
很多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都需要一個契機。2003年的非典是呷哺的契機。
與傳統(tǒng)大鍋的火鍋相比,一人一鍋的呷哺,因為看上去更安全衛(wèi)生而意外走紅。而在那之前的五年,呷哺一直徘徊在生死邊緣,最慘的時候,一天連三鍋都賣不出去。
這至少說明一個問題,呷哺并非生來紅火,即便是在腹地北京,它也曾在很長時間內(nèi)水土不服。在后來的區(qū)域擴張上,這個問題仍是它最大的困擾。
過去二十年,中國經(jīng)濟飛速發(fā)展,大量年輕人北上淘金。北京的常住人口從1200萬變成了2100萬,增長了一個杭州。它走出歷史的厚重,變得更加年輕,也走出小胡同的悠閑,變得更加匆忙。
呷哺成為這個浪潮下的受益者之一。對年輕人而言,呷哺更像“快餐”而非火鍋,無論是餐桌的設計還是菜品樣式,它的定位都是一人食,客單價也很快餐,2018年總體客單價在53.3元,遠低于海底撈100元的水平。
呷哺以超高的性價比,快餐式的火鍋文化,俘獲了皇城根下,那些匆忙的年輕人。
2014年上市的前一年,呷哺在全國共有394家火鍋店,243家開在北京,占比61.7%,營收19億,14億來自北京,占比73.5%。可以這么說,北漂養(yǎng)活了呷哺。
但即便是北京,也并非永遠都是增量市場。最近幾年,“逃離北上廣”成為經(jīng)久不衰的熱門話題。
也是自2013年起,北京常住人口數(shù)量突破2100萬后,近幾年的增速明顯放緩,2017、2018年,甚至連續(xù)負增長。
呷哺在北京也開不動店了,2013年243家,2018年309家,5年僅增長了66家,其中27家還是2018年突擊開的;如果按2017年的282家算,4年僅增長了39家。
這個速度遠低于呷哺在北京的周邊從無到有的擴張。截至2018年,天津、河北、東北的門店數(shù)量分別為81/148/102家,合計331家,首次超過北京。三地合計營收13.7億,占呷哺門店總營收的33.6%。
由于呷哺客單價低,營收主要靠門店帶動。根據(jù)呷哺2018年財報計算,2018年呷哺呷哺餐廳總數(shù)934家(含48家湊湊),總收入47.34億元,單店平均年營業(yè)額約500萬,相比2017年平均同店銷售額提升2.3%,其中北京地區(qū)同店銷售額提升2.7%。
單店盈利能力不錯,但呷哺的翻座率由2017年的3.3倍降為2.8倍,同店銷售額增速也下滑明顯。相比2017年,2018年各地的增速快速跌落。
這直接導致呷哺2018年的營收增速下滑。2018年營收47.34億,同比增長29%,而2017年同比增長33%。
顯然,呷哺的華北市場已經(jīng)要飽和了。
呷哺為什么沒能成為一個全國品牌
北京不好混了,還有上海、深圳,再不行還有杭州、南京、重慶、武漢,南方市場大著呢。
相比中國各地菜系的多樣性,火鍋標準化程度更高,加上呷哺定位的是快速休閑火鍋,可以用更簡單的菜單、更少的SKU,來不斷復制自己的“北京奇跡”。
理論上,它是要比強調“變態(tài)”服務的海底撈更容易擴張的。
舉例而言,呷哺的店鋪面積多在200-300㎡,對面積要求低,大多數(shù)的購物中心、路段都可滿足,使得其擴張速度更快、覆蓋面積更廣;而海底撈單店面積一般在800-1200㎡,選址難度大,再加上資本支出多、服務人員更多,擴張速度比不過呷哺。
所以,呷哺的門店數(shù)量是海底撈的2倍,但在全國化的問題上卻落后海底撈一大截。以深圳為例,2018年,呷哺有3家店,而海底撈有35家店。
我們先來看呷哺的擴張。
2012年呷哺選擇上海開始南下。那里的年輕人不比北京少,生活節(jié)奏也不比北京慢,看起來跟呷哺的產(chǎn)品屬性完全匹配。
但它沒想到,上海的年輕人對呷哺并不“感冒”。上海門店的翻座率明顯低于北京,一個大小差不多的門店,上海的銷售額只能做到北京的60-70%。
2012年開了56家店后,呷哺基本就停止在上海新開門店了,到2018年只剩52家,還少了4家。
現(xiàn)在來看,那次進軍上海存在兩個明顯的問題。一是,十年前的網(wǎng)絡遠沒有今日發(fā)達,呷哺雖然已經(jīng)在北京打響了名號,但在上海的知名度并沒有那么高;
二是,上海吃火鍋的人,本就沒有北京多。在中國,最愛吃火鍋的是川渝所在的西南地區(qū),其次是中部省份,華東和華南地區(qū)雖然經(jīng)濟更為發(fā)達,但火鍋的滲透率最低。
當時呷哺的武器是快餐式火鍋,背后做的很多標準化、流程化都是圍繞著“快”來的。這一套很難讓南方人買單,直到現(xiàn)在都有人說,作為成都、重慶人根本不承認呷哺是火鍋。
再來簡單看下海底撈的擴張。
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
關注公號:redshcom 關注更多: 呷哺呷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