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時間,有媒體報道了“太平洋百貨淮海店將于今年年底結束營業(yè)”的消息……
沒想到,陪伴了上海市民20年的老牌高端零售商場,如今只能“揮淚大甩賣”。今年關閉的不僅僅只是太平洋百貨淮海店一家,多家關閉的商場似乎在提醒著人們,實體零售業(yè)的“關店潮”來了!
一家家?guī)е鴼q月記憶的實體店黯然離場,或不得不閉店改造,實體零售業(yè)整體進入了整休期。
據聯商網統計,2016年上半年,在單體百貨、購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業(yè)態(tài)中,22家公司共關閉了41家店鋪。其中,百貨與購物中心15家,歇業(yè)店鋪的營業(yè)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。被關店鋪持續(xù)經營時間平均為6.84年,其中,百貨與購物中心為8.67年。
近幾年接連倒閉的百貨店不勝其數,從外資第一店的百盛,到要關掉國內一半百貨門店的萬達。
2015年中國百貨關店席卷了17個省市自治區(qū)、14個品牌、63家百貨門店。從關店分布地區(qū)來看,東部地區(qū)百貨關店最嚴重,福建省成為百貨關店的重災區(qū),2015年共有9個百貨門店關店。其中,僅萬達百貨就在福建省關店8個門店。從關店品牌來看,萬達百貨以關店35個門店居首位,其次為天虹百貨(5家)、瑪莎百貨(5家)、金鷹百貨(5家)。此外,2015年關店的百貨不僅包括萬達百貨、王府井百貨等全國性百貨品牌,如百盛、華堂商場(伊藤)、瑪莎百貨等外資品牌也難逃關店命運。
傳統零售業(yè)面臨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,但造成如今境地的原因何在?
網絡購物對實體店營銷沖擊顯著
很多人把百貨行業(yè)的蕭條的原因歸于電商的發(fā)展壯大,搶占了一部分市場導致百貨行業(yè)冬季到來。電商們在自造的一節(jié)又一節(jié)里賺了個盆滿缽滿,而實體零售業(yè)卻經歷了一“劫”又一“劫”。
以天貓雙十一為例,交易額從2009年的0.52億元增至2015年的912億元,今年更是超過了1000億元,增長之快令人側目。
另外,更為尷尬的是,百貨商場正淪為電商“試衣間”。很多顧客都會去實體店去試穿,記住型號,然后到網上去購買。網上銷售,沒有人員費用、租金費用、水電費用等,負擔很輕,價格優(yōu)勢強,這讓實體店很難做。
在互聯網時代,為什么消費大眾越來越不喜歡逛實體店,尤其是百貨商店,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原因:找不到非去不可的理由了。過去人們買東西,尤其是生活必需品類,只能去到實體店鋪;現在線上商城的發(fā)展,不斷沖擊著這個傳統習慣。
網上還有一個帖子,吐槽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去逛實體店:
1、當我走進店,店員就馬上開啟了唐僧模式,語不煩人死不休。
2、很多時候,導購們總是突然出現在你身后開始推銷。
3、還有很多時候,店員總是心不在焉的推銷,邊推銷還邊看著來往的顧客。
4、還有大多數店員,顧客剛結完帳,就不熱情了,用過了顧客一笑而過。
總之,消費者不會再逛無感、無尊、無趣的商店。無感是沒有特色,無尊是缺乏人性化,無趣是不能打動顧客的訴求點。
在人們消費習慣更加趨于線上的今天,要么轉型,要么撤離。
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
低價百貨業(yè)龍頭TJX三季度超預期 同店銷售增5%
瑪莎黯然退出中國內地 電商火熱百貨業(yè)仍在過冬
兒童業(yè)態(tài)快速擴容 成哈爾濱百貨業(yè)抗擊電商利器
只占市場很小部分 買手店能否擔當百貨業(yè)救贖者?
百貨店如何生存?買手店能否擔當百貨業(yè)救贖者
搜索更多: 百貨業(y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