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便利店行業(yè)再一次迎來了地方政府的重磅政策支持。
10月18日,北京出臺《關于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(fā)展的若干措施》(以下簡稱“措施”),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,使連鎖便利店門店數量達到6000家以上,實現每個社區(qū)有兩個連鎖便利店的目標。
而就在去年年底,北京也曾發(fā)布相關措施,想通過開店優(yōu)惠等方式增加市內便利店數量,計劃到 2020 年將便利店數量擴充到 3000 家。
時隔不到一年,數量翻了一倍,北京這么著急,為什么?
找便利店比找對象還難
“在北京,找便利店比找對象還難。”這樣的吐槽在社交網絡上幾乎隨處可見。
作為一個特大型消費城市,早在2015年,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就已突破一萬億元,但在生活性服務業(yè)設施規(guī)劃和建設方面,比如生活便利店數量、覆蓋率以及社區(qū)商業(yè)的服務水平上卻一直不盡人意。
此前有軟件工程師通過軟件獲取了2017年4月北京地圖上的便利店數量,并與上海進行對比。數據顯示,北京便利店數量為6848家,上海12193家,“北京面積是上海2倍,便利店卻僅有上海一半多”。
按照哈里斯國際市場營銷機構(HIM)和7-11連鎖便利店品牌的聯合調查數據,每30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,這被看作是便利店密度高低的分界線。
例如東京,有近3700萬人,幾大便利店品牌的總數超過了4萬家。北京的常住人口在2008年就已經突破了2000萬人,照此計算,北京至少需要6700家便利店。
而根據北京市商務委今年初提供的數據顯示,目前北京的連鎖便利店數量為1500家左右。
北京的朋友們在忍受群嘲的同時,也孜孜不倦地尋找問題的根源。
知乎上,對于北京便利店貧瘠的解釋,被頂到最高的答案是三個“半”——季節(jié)原因造成的“半年的生意”,城市規(guī)劃帶來的“半條馬路的生意”,生活習慣只能做“半天的生意”。
北方的數九寒天,或許確實影響了北京便利店下半年的生意。2017中國城市便利店發(fā)展指數報告數據顯示,24小時營業(yè)便利店的區(qū)域性特點很明顯,南方地區(qū)城市的24小時便利店比例,普遍高于北方地區(qū)。
除了季節(jié)原因和生活習慣帶來的南北差異之外,還有一部分問題可能來自北京這座城市本身。
中國連鎖經營協(xié)會的相關負責人曾提到,在城市基礎設施上,北京的道路比較寬,行人穿行不便,這就使部分店面的輻射范圍有限。
再加之,北京自明代以來就是政治文化中心,長時間形成的城市基礎和市民觀念決定了大而全的綜合商業(yè)項目比較容易落地,而適合便利店的地方卻不多。
針對這些問題,此次的《措施》中提到:
“按居住項目規(guī)劃10-20平方米/千人的標準預留便利店業(yè)態(tài)空間”的配置指標,以及利用疏解整治騰退出的空間資源引入品牌連鎖便利店。同時,將開放公共服務單位所屬空間資源,在學校、體育場館、醫(yī)院、公園、地鐵、科技園區(qū)等單位引入品牌連鎖便利店,優(yōu)化便民服務網點布局。
或許,我們可以將北京這一連串的政策視為補短板的開始。 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 國內便利店業(yè)態(tài)“變異”觀察與調研 巨頭鏖戰(zhàn)社區(qū)便利店:便利店+拼團“血洗”社區(qū) 王洪濤:中國便利店路漫漫其修遠兮 在中國玩不動的無人便利店,為何在美國風生水起? 便利店試水自營外賣配送 高投入重模式如何突圍? 搜索更多: 便利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