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2011年和2012年,美即2011年銷售業(yè)績?yōu)?.57億港元,2012年攀升至13.49億港元,同比增長41%,凈利潤達2.05億港元。根據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數據顯示,美即品牌在中國面膜市場的份額高達26.4%,穩(wěn)坐第一把交椅。
早期以面膜代理起家的美即,一路順風順水,并在2010年成功登陸港交所。
和強者聯合反而變弱了,這不光是美即遇到的難題。細數歐萊雅買過的牌子,似乎都沒能逃出這個厄運。
2003年12月,歐萊雅收購中國護膚品牌小護士。
當時,小護士是中國排名第三的護膚品品牌,意氣風發(fā),市場份額達4.6%。至今,人們還記得陳小春那句“距離0.1厘米,皮膚還這么好”的廣告。
可時至今日,市場上已找不到小護士的身影。
在淘寶網站上,輸入“小護士”,首先顯示的是同一名稱的醫(yī)療用品。“就算是有,也是假的,都已經不生產了。”一護膚品渠道商對新金融記者表示。
今年年初,從卡尼爾的退市中,人們就看到了小護士的悲劇命運。
卡尼爾是歐萊雅在大眾路線上的重鎮(zhèn)業(yè)務,卡尼爾的失敗證明,小護士退市局勢已定,只是早晚的事。甚至,人們回想,當初歐萊雅收購小護士,僅僅只是為了助卡尼爾一臂之力。給卡尼爾鋪好路后,小護士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。
和小護士有著同樣命運的,還有一個高端品牌——羽西。
2004年1月,歐萊雅將羽西收購,歸入大眾化妝品部門。隨后,歐萊雅稱,要把羽西推向國際市場。
要知道,在賣給歐萊雅之前,羽西本來就是高端的。
在賣給歐萊雅的日子里,羽西過得很不好。一面是大眾,一面是國際。定位自相矛盾的羽西,不僅沒有得到低端消費群體的認可,還失去了原有的中高端消費客戶。
由此回過頭來看美即的命運就不會覺得詫異了。
一些國際品牌,它們其實并不需要靠收購其他產品業(yè)務來壯大自身的產品線。有些收購,真的就只是單純的買下而已。打不過它,就買下它,被買下的品牌都難逃被雪藏的魔咒。不光是日化,在其他領域也早已成為一個潛規(guī)則。
本土品牌:夾縫生存
別以為本土品牌的日子就很好過。
今年年初,霸王終于決定,終止涼茶業(yè)務。
從2010年4月推出涼茶的那一天起,唱衰聲音就不斷。畢竟,洗發(fā)水和涼茶,從領域上來看,實在是沒有半毛錢關系。
當時,正值霸王上市初期,“霸王”夫婦身家將迅速飆升至近50億港元,破了擁有舒蕾等品牌的絲寶集團老板梁亮勝2008年身家約34億元的紀錄,摘取內地洗護發(fā)產品生產商的首富桂冠。
起初,霸王想借此打造大健康產業(yè),涼茶銷售也從華南地區(qū)的4個省份迅速擴大至全國。
只能怪霸王太不懂行情。涼茶市場上,從來就不乏競爭者,王老吉、加多寶、何其正之間激戰(zhàn)正酣。其他品牌,別說進來攪局,恐怕連入圍的資格都沒有,更何況是一個沒有絲毫相關經驗的霸王。
所以,在2013年上半年,霸王涼茶業(yè)務銷售額僅有區(qū)區(qū)79萬元。 共4頁 上一頁 [1] [2] [3] [4] 下一頁 寶潔第三財季營收下降 凈利增幅放緩 京消協:寶潔旗下護舒寶、朵朵衛(wèi)生巾不符國標 為何說寶潔在摧毀自己的品牌? 寶潔斷臂求生 裁員出售集團業(yè)務成今年關鍵詞 歐萊雅、寶潔齊陷瓶頸?寶潔被指“丟卒保車” 搜索更多: 寶潔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