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訪談
海印股份董事副總裁陳文勝:英雄廣場商圈形成地鐵功不可沒
在1999年以前,英雄廣場一帶是沒有商圈概念的,只有較場西路的摩托車配件和陵園西手機專業(yè)市場,真正形成商圈是從1999年廣州地鐵一號線開通開始。中華廣場負責人、海印股份董事副總裁陳文勝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,地鐵對于英雄廣場商圈的形成功不可沒。
地鐵締造商圈崛起神話
信息時報:作為廣州第一個與地鐵相連的物業(yè),英雄廣場商圈的形成,流行前線功不可沒。結合流行前線的定位,請你談談英雄廣場商圈的商圈特點。
陳文勝:1994年~1995年,由于看好地鐵開通后的升值空間,我們就開始策劃廣州第一個地鐵線連接物業(yè)。當時拿到這個地下項目后,我們對于商場定位也猶豫過,一開始結合周邊商業(yè)氛圍,也曾做成摩托車配件市場或手機、BP機市場,但項目在地下,摩托車開不下去;而按照當時的技術條件,地下空間手機也沒有信號,顧客試不了機,因此這兩個定位都行不通。
最后,我們到香港和日本考察后發(fā)現,其地下商場很發(fā)達,都是針對年輕人的潮流品。回來后我們便做出一個新潮年輕人購物商場,即流行前線。有了流行前線的示范作用后,很多商家開始模仿。應該說,地鐵締造了英雄廣場商圈迅速崛起的神話。
商圈要打好兩張“特色牌”
信息時報:英雄廣場商圈的地理位置夾在北京路和天河商圈兩個市級商圈中,有人說它只能充當配角,對此你怎么看?
陳文勝:從廣州商業(yè)格局看,舊城區(qū)的傳統(tǒng)商業(yè)圈只有三個:上下九商圈、北京路商圈、農林下路商圈。但從現狀看,上下九路、農林下路屬于步行街的“馬路經濟”,而北京路則面臨經營成本不斷提升、消費檔次逐漸下降的局面,也缺少大體量的購物中心。
而英雄廣場商圈在經過幾年的培育期后,形成了衣、食、行全配套服務的綜合商圈;尤其是中華廣場的加入,并通過地鐵盤活了流行前線、地王廣場以及周邊東川路等小體量、主題式商場,成為廣州本土年輕時尚消費窗口商圈。只要打好“時尚”和“本土”這兩張?zhí)厣,就能永葆老城區(qū)區(qū)域龍頭商圈地位。
從“配角”到“主角”轉變
信息時報:海印入主中華廣場后,目前招商調整基本完畢,你認為現在中華廣場在商圈具有什么地位?
陳文勝:以前多數人來中華廣場目的性很強,要么去吉之島買生活用品,然后去七樓吃快餐,或者是來看電影,中華廣場似乎成了一個“最佳配角”。海印進入后對中華廣場進行“變身”,立志要做“主角”,引進了眾多時尚品牌,創(chuàng)下業(yè)內多個“第一”。調整改變了原來中華廣場商業(yè)定位模糊、業(yè)態(tài)布局混亂、品牌結構散雜的特點,瞄準年輕消費群體,將其打造成一個高端時尚的大型購物中心。
空間擴張受限成最大軟肋
信息時報:你覺得目前英雄廣場商圈還存在哪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?
陳文勝:我認為最大的軟肋是商圈擴容受限,中山三路周邊都開發(fā)、發(fā)展到了一定程度,若要從面積上進一步擴大商圈的范圍相對較難。另外就是商圈購物中心體量不夠大,中華廣場商業(yè)面積只有12萬平方米,還有很多時尚品牌沒辦法進來。此外,目前商圈租金水平較高,品牌準入門檻也高了,影響了業(yè)態(tài)多元化發(fā)展。
英雄廣場商圈發(fā)展歷程
英雄廣場商圈地處烈士陵園,主要由中華廣場、流行前線地下商城、地王廣場、陵園西通訊專業(yè)市場以及周邊的東川名店城組成,是廣州本地年輕人時尚消費窗口。
●1997年以前,緩慢發(fā)展階段。以中山三路百貨店、專業(yè)店等中小型社區(qū)商業(yè)和陵園西路電信營業(yè)廳、BP機、手機維修點、通訊零配件專營店為主,缺乏影響力。
●1998年~2001年,購物中心替代階段。中華廣場建成并調整優(yōu)化,成功站穩(wěn),以超大規(guī),F代業(yè)態(tài)、先進交通、流行薈萃、廣場文化等特點,迅速替換老城區(qū)傳統(tǒng)小、散、舊的商業(yè)形象。
共3頁 上一頁 [1] [2] [3] 下一頁
來源:信息時報 林建敏 責編:筱悠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