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商們的新戰(zhàn)場
阿里蘿卜為劍,青菜為盾,電商大佬們正在菜市場打得不可開交……
今年年初,“美團買菜”上線,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便把便民服務站開到了上海和北京。
3月,阿里的首家盒馬菜市在上海開業(yè),而歸屬于阿里系的餓了么更是野心勃勃的要把買菜業(yè)務從100成擴展到500城。
騰訊更是砸出了20億的補貼,為定位于社區(qū)菜市場的誼品生鮮瘋狂打call。
京東一看小伙伴們都如此積極,馬不停蹄的推出了京東到家業(yè)務。
而作為京東老對手的蘇寧,也是不甘落后,即將在蘇寧小店APP中增加菜場模塊。
除此之外,眾多的生鮮電商巨頭也紛紛選擇入局,每日優(yōu)鮮、叮咚買菜、永輝超市……。
在一瞬間,互聯(lián)網買菜就成為了最新的風口。在第一時間便有人站了出來,揚言線上菜市場就是生鮮電商的“第二春”,更是生鮮電商突破目前窘境的最佳良藥。
就目前的局勢來看,菜市場是不是良藥還尚未可知,但可以肯定的是,它絕對會一塊難啃的骨頭!
稍有不慎,所謂的良藥也許就會變成致命的毒藥。
線上菜市場究竟有多難?
骨頭如果難啃,絕對是有原因的。
如果從烹飪的角度出發(fā),不外乎兩點:一是太大,二是沒熟。
線上菜市場如今就非常符合這兩點,所以就算是“牙口”再好的電商巨頭也會牙疼!
“太大”說的是傳統(tǒng)菜市場的體量,中國的生鮮零售市場在2018年有著將近5萬億元的市場規(guī)模,而傳統(tǒng)菜市場消費便占據了7成,規(guī)模大約為3.5萬億元。
而整個2018年,生鮮電商的市場規(guī)模卻僅僅只有2000億元,占據整體的市場份額僅有4%,屬于菜品消費的更是少得可憐。
從2012至今,生鮮電商已經發(fā)展了7年時間,可是卻只吃到了些許碎末,要吃掉剩下的9成,真是任重而道遠。
“沒熟”則是因為線上菜市場尚未建立起成熟的運營體系,業(yè)務的拓展目前仍然處于不斷試錯階段,有些問題一直難以解決。
首先,就是菜品的質量難以保障。從采購、倉儲、運輸、銷售等等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必須要準確無誤,如此才能確保商品達到消費者手中的質量。就目前來看,能夠確保滿足以上所有條件的線上菜市場寥寥無幾,而達到要求的這部分生鮮電商則都是在做虧本買賣。
其次,是菜品消費群體的認知難以扭轉。買菜的主力向來都是上了年紀的大媽大爺們,他們對于網購的熱情并不高漲,熱衷于眼見為實,在沒有確保菜品質量的前提下,想要打動他們的芳心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最后,則是線上菜市場目前成本過高的問題。只是配送這一項,就需要付出比快遞和外賣更多的財力和人力。另外還有對冷鏈倉儲的高標準要求和前置倉的建立,每一項都是在燒錢。
而生鮮電商本來的日子就很不好過,此時加碼線上菜市場業(yè)務就如同火上澆油。 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 關注公號:redshcom 關注更多: 生鮮電商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