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食品安全謠言形成黑色產業(yè)鏈:上游“推手”制作出一條條謠言,下游大批微信營銷公司開始接單,利用微信營銷號大肆傳播
◆一些發(fā)布者以此賺取流量費和廣告費:擁有一萬粉絲量的微信號轉發(fā)一條食品安全謠言的價格為150~300元,個人轉發(fā)一次可以獲得5毛錢的收入
◆生活提示:如果遇到相關食品安全問題,可上“中國食品辟謠網”查閱相關信息,點擊【閱讀原文】可進入
一個月前,王某制作了一段視頻,稱福建晉江一企業(yè)紫菜為“塑料紫菜”,并上傳至網絡進行傳播。在企業(yè)與其聯(lián)系后,王某索要十萬元,并表示不給錢解決,就將繼續(xù)大量傳播視頻。企業(yè)報案后,福建公安機關迅速行動,將涉嫌敲詐勒索的王某抓獲。
今年以來,類似“塑料紫菜”、“棉花肉松”、“假雞蛋”等食品安全謠言層出不窮,對行業(yè)造成巨大損失。5月24日,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食品辟謠聯(lián)盟“亮劍網絡食品謠言”新聞發(fā)布會上,多家食品企業(yè)宣布,將懸賞1000萬元人民幣,追查食品安全謠言的幕后黑手。
業(yè)內人士表示,食品安全謠言不斷升級,目前以短視頻形式迅速傳播,有的食品安全謠言已團隊化運作,成為不正當的商業(yè)手段,辨別難度日益加大。專家建議加大打擊食品安全謠言的同時,還需要推動建立社會多元主體共治謠言的長效機制,形成全鏈條立體式的治理模式。
食品安全謠言屢禁不止
無獨有偶,近日,網上瘋傳一段“棉花肉松”的視頻。視頻上說,一種肉松漢堡上面的肉松是棉花,發(fā)布人是浙江永康人林某。經過永康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與警方的聯(lián)合調查,證實肉松漢堡上面的肉松不是棉花,目前造謠的林某已經被警方拘留。
此前的2月中旬,網上也曾廣泛傳播一段聲稱“紫菜是黑塑料做的”短視頻,視頻中有人將干紫菜泡在水里,而后拉扯紫菜,因其不易扯斷且有腥味判斷其為黑色塑料袋做成。事件爆出后,福建省相關部門對視頻涉及企業(yè)產品進行抽檢發(fā)現(xiàn)全部合格。盡管專家和政府及時出面辟謠,但仍對福建、浙江、廣州等地的紫菜產業(yè)造成嚴重影響,有媒體報道稱僅福建一地就損失上億元。
國家食藥監(jiān)總局官方援引有關機構監(jiān)測數據顯示,僅2016年1月1日~2017年4月5日一年多時間里,就出現(xiàn)了33則傳播廣泛的食品安全謠言。國家食藥監(jiān)總局新聞宣傳司有關負責人在“亮劍網絡食品謠言”新聞發(fā)布會上表示,今年以來“塑料紫菜”、“燃燒的粉絲”、“牛奶出大事”等新老食品安全謠言又開始新一輪的傳播,顯示了治理謠言形勢的嚴峻性。
事實上,食品安全領域已經成為謠傳的“重災區(qū)”。國家食藥監(jiān)總局新聞宣傳司有關負責人表示,有數據顯示,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%。
食品安全謠言不僅擾亂了百姓的消費判斷,而且損害了行業(yè)發(fā)展。不僅如此,有的甚至已經影響了我國的國際聲譽,如英國媒體曾炒作的中國“塑料大米”事件。在2016年底,尼日利亞官方公布的事件調查結果顯示,這些大米并非塑料所制,因為生產塑料顆粒的成本反而比大米高,商家不會做賠本的買賣。盡管進行了澄清,但這則謠言對我國的國際形象還是產生了負面影響。
食品安全謠言也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害,影響了公眾對國內食品安全的信任度,社交媒體上部分網民表現(xiàn)出“食品安全焦慮癥”。網民“一只貓”說,“順口編”和“隨手轉”的食品安全謠言在網絡傳播下不斷發(fā)酵,一些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大量轉發(fā)。比如2016年食品安全十大謠言,包括“維生素A傷害寶寶大腦”、“小龍蝦成了小‘蟲’蝦”等等,涉及到日常生活,引發(fā)網民恐慌。
四大特征值得警惕
綜合食品安全謠言頻發(fā)態(tài)勢,國家食藥監(jiān)總局有關負責人梳理了食品安全謠言四大特征:
一是有意編造,別有用心。造謠者罔顧事實,憑空捏造所謂真相,甚至自導自演,炮制圖片視頻等“證據”,以謀取不正當利益。如今年2月,幾段展現(xiàn)“塑料紫菜”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,引發(fā)一輪“塑料紫菜”風波。
二是偷換概念,混淆視聽。造謠者利用夸張、歪曲的加工手段,模糊事實本原和全貌,頻繁使用“有毒”、“致癌”、“致死”等刺激性語言,愚弄公眾認知。此類食品安全謠言因為與事實真相“魚龍混雜”,較難甄別,也不易取證,辟謠難度較大。
北京市民岑先生告訴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,微信朋友圈經常流傳一些諸如“××有害,千萬別吃”等所謂科普文章,聲稱各種食物不是“有毒”就是“致癌”,不明真相的受眾往往會作為善意提醒大量轉發(fā)。“有些謠言甚至一天內有三五個好友先后轉發(fā),給生活帶來一定困擾。”
三是舊聞翻炒,刻意抹黑。造謠者以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為背景,將過去發(fā)生的事情掐頭去尾改頭換面,改變日期或將日期模糊或者刪除,以此達到相互轉發(fā)、誤導百姓消費的目的。
例如,前不久一段聲稱地溝油被某食用油企業(yè)回收的視頻在社交平臺、視頻網站和新聞客戶端持續(xù)發(fā)酵。經證實,該視頻來源于3年前的一則不實報道,純屬子虛烏有。經過惡意加工,又在視頻網站、社交媒體大肆傳播、轉發(fā)、擴散,極具煽動性。截至2016年底,在網絡中以各種名義惡意攻擊該品牌的信息達到四萬多條。每到食用油的銷售旺季,類似的攻擊謠言就沉渣泛起。
四是戲謔嘲諷,負面?zhèn)鞑ァ?/span>造謠者對影視片段進行配音配文,制成戲謔嘲諷的圖片視頻,利用互聯(lián)網以年輕群體為主、低齡受眾獵奇心理重的特點,形成裂變式傳播,后續(xù)效應在很長時間內都難以消除。
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
誰在制造食品安全謠言?背后黑色產業(yè)鏈曝光,真相令人憤怒
股價停止雪崩 萬達電影總裁稱壓根不怕謠言
萬達聲明:有關銀行拋售萬達債券一事屬于謠言,經營一切良好
食鹽添加劑堪比砒霜謠言引關注 專家:別有用心
食鹽添加劑堪比砒霜謠言直指國產鹽 中鹽稱別有用心
搜索更多: 謠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