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如和府撈面旗下的“拌面+咖啡”門店,從產(chǎn)品、供應鏈、動線、人員、運營等,都在探索一條新的生意模式和盈利模型。
相比于獨立門店,有資源的連鎖品牌,更有實力試錯,也更有能力解決模式和供應鏈的問題,為包子油條大餅進入咖啡店打了前站。
從吸引眼球,到實打實為生意考量,目的也變了
網(wǎng)上有一個段子,“你今天早餐吃了什么?”
“燒麥+埃塞的手沖。”
“這樣搭配不會很奇怪嗎?”
“不奇怪啊!燒麥吃完有點膩,喝杯酸的手沖剛好可以解膩,完美!”
事實上,咖啡搭配中式小吃的做法,最早是出現(xiàn)在國外的唐人街,一邊滿足在外華人傳統(tǒng)飲食的習慣,一邊滿足大家對咖啡因的需求。
不得不說,中國胃,只有熱食,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感。
更重要的是,在消費端有真實的需求存在。
在很多包子油條+咖啡的套餐評論下,我發(fā)現(xiàn)很多消費者由衷的感嘆,“太懂我了,我都是這么吃的。”
相比于面包、三明治配咖啡,燒餅油條與咖啡的組合,似乎更符合中國消費者對“早餐”的定義。
其實,無論是三明治配咖啡還是肉包子配咖啡,本質上都是一樣的,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吃飽喝好,然后精神滿滿地開啟新的一天。
加餐、加小食,從下午茶擴展到早餐場景,這是咖啡店滿足消費需求、增強抗風險能力的必然選擇之一。
03
咖啡+小吃,這波風潮要不要跟
咖啡館加餐食這個話題,其實是一個在行業(yè)多年爭論不休,也遲遲沒有定論的事情。
有一些獨立小店因為盲目加餐食,導致備貨成本高,最終的營業(yè)額無法覆蓋因為加餐食帶來的人力、空間的成本,最終慘淡收場。
星巴克對咖啡的專注全球聞名,十多年前,其創(chuàng)始人霍華德·舒爾茨甚至因為三明治加熱后的奶酪味掩蓋了咖啡香而大發(fā)雷霆,憤怒地喊出過“讓三明治滾出星巴克!”
但如今,早上走進星巴克,最多會有54種不同的早餐搭配,有咸口的火腿芝士蛋谷物三明治,也有燒汁風味豬肉滑蛋芝士包等隨心組合。
不斷調整產(chǎn)品線,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,也是品牌發(fā)展的必然。
相比于衣食住行,飲品作為非剛需品類,特別是在后疫情時期,不少品牌都感受到了市場的寒意。
上海品牌“茶是一枝花”在疫情后上的“蔥花油條三明治”,28元/個,如今在上午時段,一天能賣出幾十個,再搭配一杯咖啡,都是實實在在的收入。
加入一些有味型記憶的包子油條類產(chǎn)品,搭配實惠的早餐組合,在現(xiàn)階段確實可以提升門店的抗風險能力的,畢竟能多賣一點,就多了一絲生存的機會。
其實商業(yè)世界,沒有什么絕對真理,所有“正確方法”,都是因時而異。
如果你的客戶有需求,如果你能解決供應和穩(wěn)定的問題,你能算好成本、效率和體驗的賬,就可以果斷大膽地上。
來源:咖門 國君 共2頁 上一頁 [1] [2] 關注公號:redshcom 關注更多: 咖啡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