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街網訊:昨日下午,成都街頭悶熱難耐,荷花池商圈依然人頭攢動、摩肩接踵。肖家村三巷的道路南側,天海大市場早已經搬遷一空。而巷子北側的商戶們,并未因此停下手中的忙碌。3—5年內,荷花池將大部分搬遷到成都國際商貿城,新“城”舊“池”早已傳得沸沸揚揚。
30年的荷花城池之變,讓這片城北記憶正翻開新的一頁。
A:荷花池30年
從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荷花池,歷經30年歲月,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百萬富翁,但隨著市場的發(fā)展,舊市場的交通、防火等配套措施的局限,開始阻礙其發(fā)展。
80年代從池塘到商圈
上世紀80年代,荷花池的乳名還叫紅花埝,這里沒有商圈,只有遍地的池塘、荷花。1986年,由成都市工商局投資,掛牌“荷花池”的成都首個專業(yè)化的消費品批發(fā)零售市場,在火車北站附近落戶。借著火車站的交通便利、人流密集,荷花池周圍很快發(fā)展起來,冒出一大片服裝、鞋類、小百貨、文化用品商品批發(fā)市場。
南來北往的商人,口中逐漸傳播開來。荷花池初步嶄露頭角。
劉云鳳1988年離開自貢老家闖蕩成都,從最初挑著扁擔擺地攤,到租下塑料布棚下的攤位,夜以繼日地開始批發(fā)服裝。
那時候,劉云鳳一個月就能賺三四百塊,能抵許多城市工人近半年的工資。
90年代百萬富翁誕生地
“要想富,荷花池市場弄商鋪。”到了1990年后,涌入荷花池的人越來越多。從國有企業(yè)下崗的職工,在一些小區(qū)辦起了夜市,五花八門的小商品幾乎都來自荷花池。
劉云鳳賣的貨物越來越多,10塊錢一條的褲子尤其暢銷。然而,她也有些苦惱:荷花池的商品和“大路貨”畫上了等號,雖然便宜,但質量卻沒有保障。
生意水漲船高后,劉云鳳,花幾萬元買下一個攤位。,她開始和商戶們一起商量,要和地攤貨拉開差距。第一批上檔次的服裝品牌漸漸出現,店鋪也有了簡單裝修。唯一不變的,還是每天早晨3點開市,起早貪黑做生意的習慣。劉云鳳身邊,慢慢有了第一個、第二個百萬富翁……
荷花池開始在全國聞名,成為四川乃至整個大西南的重要商品流通渠道,輻射力遠達西藏、重慶、貴州、云南等省區(qū)市。除了中低檔商品外,高檔商品也多了起來,不少大型商場都會來此尋找貨源。
新世紀“荷塘滿載”有點擠
從最初的一座“國字號”商場起步,荷花池商圈逐漸發(fā)展規(guī)模達到全國百強綜合第七位,從業(yè)人員10多萬人,日上市交易人數30萬人次,日成交額達1千萬元以上。
然而,越來越旺的人氣,讓劉云鳳等商戶們也頭痛起來。曾經寬敞的小路顯得狹窄不堪,越來越多的市場變得像迷宮一樣難找,市場裝修陳舊,空調、電梯都沒有,一些挑剔的客商見狀,搖搖頭就走人了……
更讓商戶們害怕的,是火災。1996年,荷花池宏正物業(yè)市場因煙頭引發(fā)大火,造成經濟損失3000多萬元……荷花池存在的商鋪擁堵、電線老化、通道堵塞等消防隱患,督查整治多年,卻一直因為場地限制,無法整改到位。
B:新荷花池夢
新“荷花池”,將大力推行電子商務,以電子訂單、匯款的方式來發(fā)展經營,將來采購商甚至不用到現場,通過視頻就能看樣品、做決定。
商貿城更現代新城力推電子交易
按照成都市整體規(guī)劃,位于北新干道、繞城高速一側的成都國際商貿城,將成為新“荷花池”,承接日用品等批發(fā)。
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
來源:華西都市報 責編:筱悠 |